噶舉派的重要祖師
噶舉派
噶舉派,為藏傳佛法中四大教派之一,起源於印度;「噶舉」為藏文音譯,全稱「噶席舉巴」,意指「四教匯傳」,得名於其第一位人間祖師—帝洛巴得到了「四大教飭傳承」後,鎔鑄成此一教派。
第六佛—金剛總持
傳統密法理論中主張,所有覺者—佛的特性,可以歸納到五大特性中,這五大特性各自有象徵性的「佛」,統稱「五佛」。然而,歸納「五佛」所有特性者,被稱為「第六佛」或「金剛總持」。 金剛總持並沒有形象、或至少無法被我們一般人看到,他教導的對象屬於更高覺悟層次的菩薩,只有部分祖師曾親自聽聞到他的教導;而負責整理其教導,轉化成其他生命體可以理解之文字者,是「金剛手菩薩」。傳聞帝洛巴曾經聽到他的教導。
大婆羅門─薩惹哈
薩惹哈出生於佛滅後三百六十年,出家時的法名為「羅睺羅跋陀羅」,某日在叢林受到四位空行母的指導,喝下四碗酒後,看見空中出現「聖者羅卓仁謙」的形象,並領受其指導,得到覺悟。 他回到城市後,娶一製箭師之女為妻,並投入製箭之工作;其最有名的教導,為針對三種不同的聽眾所唱的《三大道歌》。
龍樹
為大乘佛教知名論師,其《中論》提出的「緣起性空」之思想,對印度整體的佛法發展有不可抹滅之貢獻。在個人修持上,他主要依循東方教飭的教導和「不作意」大手印的禪修法門,這兩種修行技巧主主要都師承製箭者薩惹哈。
帝洛巴
法名慧賢,為王族後裔;史稱「帝洛巴」或「帝利巴」,意為「搗麻人」。 帝洛巴博學多聞,早年親炙許多教派的上師,並將當時印度名聞遐邇的四大傳承(又稱四大教飭)融匯一處,成為「四大教飭」的繼承人,後親聞法身佛向其說法。
四大教飭如下:
東方教飭,主要依據《密集金剛》和《四座》等文獻,重視的修行技巧為幻身瑜伽和遷識瑜伽。
西方教飭,主要依據《勝樂輪》,重視的修行技巧為明光瑜伽。
南方教飭,主要依據《喜金剛》,重視的修行技巧為拙火瑜伽。
北方教飭,主要依據《大幻化網》,重視的修行技巧為夢瑜珈。
其中,帝洛巴自認最主要的上師為東方傳承的瑪當吉、此人又名為「龍菩提」,相傳是龍樹的直接傳人,玄奘大師訪印時曾會見他。
那洛巴
早年為印度著名佛教學府—那爛陀寺的北門智者,辯才無礙;後師承帝洛巴並為其嫡傳弟子。那洛巴最主要的貢獻,是將帝洛巴所繼承的「四大教飭」中,屬於「實踐」的部分抽取出來,歸納成六個純粹的修行技巧,史稱「那洛六法」:幻身、遷識、明光、拙火、夢瑜珈和中陰。
梅記巴
梅記巴師承夏瓦利巴,後者為龍樹的親傳弟子,又曾師承那洛巴。他最重要的貢獻,是整理了26部關於「不作意」之禪修技巧的巨作,這些內容大都繼承自顯教的文獻,完善了大手印禪修傳承的理論。
瑪爾巴
法名「法智」,「瑪爾」為其姓氏;早年師承「卓彌」翻譯家學習梵語,後來多次出入尼泊爾與印度學法。他最主要師承那洛巴與梅記巴二人,並將兩者所各自重視的教導融會貫通,開創「那洛六法」和「不作意禪修」兼修的宗風,前者名為「方便道」,後者名為「解脫道」,以此二者為走向覺悟之道。 瑪爾巴也是噶舉傳承中的第三位祖師(前面兩位是帝洛巴和那洛巴)以及第一位藏人,他精通翻譯與實證,所以又被尊稱為「大翻譯家瑪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