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岡波巴喜聞心性

34_岡波巴喜聞心性.jpeg


卡片故事與啟發

岡波巴向他的老師詢問他過去所吸收到的價值觀是否正確,老師用五個譬喻來告訴他,一切都要向內尋求。

找一個浮木來攀住,是我們每個人遇到問題時的常見反應;但事實上,我們只需要向內尋找出內心的力量與篤定,那麼不論面臨到什麼情境,都能怡然自在地面對它們。


詩歌與背景故事

尊者又說:「法師,歡迎你啊!」 大師問到:「《密集金剛》與《金剛四座》等續典中都談到:『供師一毛孔,勝供三世佛。』可見,將珍寶堆積得如須彌山一樣高來供養三世一切佛陀,都不如供養上師一毛孔的福德量。

請問上師,是否有比這還要深奧的積累資糧之法門呢?」尊者回答:「有。」 大師再問:「請將此法門傳授給我。」尊者說:「那就是毫無懷疑地實踐上師教授的口訣。」

大師又問:「我曾經問過善知識鈕絨巴:『我們有可能即生、即身成佛嗎?』他回答:『那必須對此生無絲毫的期待。』 我將同一個問題拿去請教雅礱巴善知識時,他回答:『這種主張是暫時的教導、而非究竟的教導;只有那些透過煉丹而使自己的壽命等同日月、正值修密法後的第七次轉世、又親見本尊並能夠前往空行世界的人,才能達成。』 請問上師,是這樣的嗎?」

上師回答:「這種主張反而是真實的教導而非暫時的教導;行者不但要毫不期待此生,還必須作為一個適格的弟子。 他必須先在適格之上師的指導下,於秘密曼陀羅中得到圓滿的灌頂,進而毫不間斷地修持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這樣方能即生成佛。

 中等的狀況,則是在臨終、或是中陰時成佛;而就算是最懶惰的人,也能在七輩子或十六輩子後成佛。 否則,就是此人的誓言有所損壞,那可能就會墮落惡道。 醫門法師啊!你切莫與空談理論的人喜好相投,也不要追隨或聽取他們的建議; 你要與實際禪修者有志一同,並追隨、聽聞他們的建議。

總之,你要成為一個徹底放棄此生一切的大士。 有些不受此生所牽引的人,仍然會追求世俗的毀譽,有些則陷入了空性的歧途,後者包括:令空性淪為封印、將空性視為現象、令空性淪為對治或貪著空性,共四種歧途。 令空性淪為封印,意指認為:『能執、所執等一切心識的境界都是空性。』 將空性視為 現象則是主張:『輪迴與涅槃的一切法都是空性。』

令空性淪為對治則是主張:『直視內心出生的一切煩惱與分別念,它們都是空性的。』 貪著空性者則會主張:『修無所修,一切所修都是空性。』 這些都不是正途,不過是經論上為了扭轉初學者心中的真實執著,而提出的說法。 禪修者在尚未認定自心的根本前,那就算產生了樂、明與無念的三種體受,也尚未超越輪迴、這都屬於『未篤定的覺受』。 什麼才是正途呢?這必須經由一個合格的上師的引導,直指了適格弟子:

本來識普遍一切眾生、照明了諸佛的法身之光明,是禪師透過無量方法來象徵性地修持者。 如此方能間接體會並證悟其正見,任煩惱自動停止、使紛擾的妄念間接停歇並間接展現本智。 在這個當下,禪修者的體悟實在難以訴諸語言,就像小孩的狂喜與啞巴作夢一般。

然而,雖然一切有情都具備此本基,但眾生們都沒有認識到它,所以依止一個具有傳承的上師至關重要。 因此,『本來之識』無法被挖出來、也無法被遮蓋住,不為任何譬喻之象徵和任何言語詮釋所及,也不是任何詞句所可表達。 你應該毫不刻意、毫不造作,自然放鬆地放置在這個狀態中。」 接著唱了這首歌:

4.3.1「醫門法師啊,請諦聽:

 4.3.2『正見』的關鍵是觀看自心,朝自心以外尋找『正見』,則如富商尋寶一樣毫無意義。

4.3.3『正修』的關鍵是不需去除昏沉與掉舉的缺失,努力消除它們就如在白天點燈一樣毫無意義。

4.3.4『正行』的關鍵是不求取捨,忙於取捨只是在作繭自縛。

4.3.5『誓言』的關鍵是維持對正見的篤定,尋求此外的其他戒律,則如河水逆流一般毫無意義。

4.3.6『結果』的關鍵是篤定於心,尋求此外的其他結果,則如烏龜高躍想要飛天一樣毫無意義。

4.3.7醫門法師啊,請諦聽:

4.3.8上師就在心中,尋求心外的上師,實在徒勞。

4.3.9當知,一切顯相,皆歸於心。」


專有名詞介紹

正值修密法後的第七次轉世:密法認為,如果得到無上密的教導並沒有違背其誓言,那麼最多轉世七輩子後,就能得到覺悟。

 秘密曼陀羅:密法儀式時所進行的場合。

中陰:佛法理論中,死後、生前的過渡期。

醫門法師:主角-岡波巴在出家前是一位醫師,所以往往被他人稱為「醫門法師」。

掉舉:禪修時常出現的兩種挑戰之一(另一為昏沈)意指胡思亂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