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Advanced Search
Search Terms
Content Type

Exact Matches
Tag Searches
Date Options
Updated after
Updated before
Created after
Created before

Search Results

78 total results found

密勒日巴答女徒

祖師五十事 密勒日巴本事

卡片故事與啟發  密勒日巴用生活的例子,向女徒說明在禪修時,不論是紛擾還是寧靜,都不值得珍惜或留念。 我們習慣於趨吉避凶,因為我們一直帶著二元對立的眼鏡在看著這個世界;然而,正是這樣的態度,讓我們生活中出現的任何事件,都讓我們感到苦樂參半,無法真正安心。 若用旁觀與遊客的態度來看待自己的生活,我們會更能享受當下,而不受瞻前顧後的二元概念給綁架。 詩歌與背景故事 用頭頂碰觸尊者的雙足後,女行者邀請尊者進去她的家裡。她恭敬招待了尊者,並請他教她禪修: 3.19.1「珍貴的上師、殊勝的禪師啊! 3...

密勒日巴談放下

祖師五十事 密勒日巴本事

卡片故事與啟發  密勒日巴向女徒展示,一切修行的目標,是讓我們做好準備,面對死亡。 死亡、消逝、終點,往往是我們知道的必然終點,也是我們所不想面對的事實。 然而,只有當我們準備好面對它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現在要投入的努力終將消逝...... 我們才會真正知道,自己現在的生活、現在的選擇,是否發自內心的珍愛。 詩歌與背景故事  此後,上師又叮嚀地唱了這首《四種支助之歌》: 3.20.1「有緣、有福、有信的的女徒—巴達朋啊!請諦聽: 3.20.2死後的旅途比這輩子更長,你準備好路上的乾糧了...

瑪爾巴初返西藏

祖師五十事 瑪爾巴本事

卡片故事與啟發  瑪爾巴回家的路上,夢到自己飛到印度南方親見自己師公的師公—製箭師薩惹哈,薩惹哈給他的啟示,讓他毫無疑惑與猶豫。 一般人的體驗起起伏伏,偶爾感到自信與篤定、偶爾又沮喪失落;事實上,如果意識到這一切都如夢境一般,只是「暫時」的存在,就能超越它們。 我們都不想「追高殺低」,但卻容易受到生命一點點的起伏,將本來的寧靜跟安樂破壞殆盡,似乎來到世界末日一般。現今,你所陷在的困境,就如同一個夢境。我們會因為好夢而開心、因為惡夢而恐懼,這非常正常;要做的事情不是不為好夢感到開心、也不是不為惡夢感到恐懼...

密法

祖師五十事 註釋篇章

釋迦牟尼佛為特別的弟子所給予的教導,透過掌握心中原始的覺性,來接觸真理、超越誤解,得到解脫。由於此覺性(又稱智慧)堅固不摧、譬如鑽石(金剛石),所以關於此覺性的教導(密法)被稱為「金剛乘」 金剛乘中,掌握生理對心理影響的相關知識,而更輕易地去操作覺性的教導,則被稱為「無上密」。而記載密法的文獻,則統稱為「密續」。 無上密的分類 無上密意指佛陀為深受肉體本能的慾望所束縛之眾生所宣說的教導,根據其文獻行文風格與教導內容,一般可分為三大類別:無二續、母續與父續三大類,其傳統的分類方式非常多元與繁雜。依知名學者康楚...

悉地

祖師五十事 註釋篇章

又名「成就」,是密法修行的結果:修行者必須先持守相應的戒律,並透過「密咒的靜慮」,使自心「定住一境」並觀想咒語、或觀想本尊相,才能修成。 補充 悉地即是「成就」之義,根據《辨後靜慮次第續大疏》的記載,一般分為「性生悉地」與「物生悉地」,前者意指修行者的「身體」透過密法禪修的力量,得到特有的超能力(神通);後者則是經由同樣的力量,使特定的物品(括如意寶珠、賢瓶、滿願樹、寶刀、金剛杵)開展超能力。 這兩種悉地都屬於「世間悉地」,也就是較為粗淺的成就;修行者得到這樣的成就,並非為了滿足個人的目的,而是要開展「利...

摩尼寶

祖師五十事 註釋篇章

印度傳說中的寶物,是會發光的珠子,具有難得、大利的特色;印度文化相信,只要向它祈禱,就自然能滿足願望。 要注意的是,摩尼寶並非有意識、刻意滿足我們需求的某個精神體,而是如照亮大地的太陽一般,雖不經刻意,仍能自然利益萬靈。 資料出處參見 《大寶解脫莊嚴論》 《密法三大典》

本智

祖師五十事 註釋篇章

當自心超越慣性的執著、觀點和束縛後,則會轉化為「智」;一般來說,心有四個功能,這四個功能各自會轉化為四種智: 一、阿賴耶識轉為無執著、清楚映現一切經驗的大圓鏡智。 二、末那識轉為自在、平等而無對立的大平等智。 三、意識轉為正確分辨一切事物的妙觀察智。 四、五根識轉為接觸外在世界,廣泛利益生靈的成所作智。 資料出處參見 《四部宗義・達波噶舉莊嚴論──大乘篇》

本達巴

祖師五十事 註釋篇章

尼泊爾人,與其兄弟本達巴二人均為那洛巴的弟子;為引介瑪爾巴給上師那洛巴的重要人物, 資料出處參見 《青史》

梅記巴

祖師五十事 註釋篇章

即瑪爾巴兩大上師之一,傳授他大手印系統的「不作意」禪修技巧。 資料出處參見 《紅史》 《噶舉道歌海》

灌頂

祖師五十事 註釋篇章

意指「授權」,為上師令弟子得以體悟自心本質的儀式。上師一般會透過四個層次的灌頂,依序讓弟子得到四個程度的喜悅體悟:初喜、勝喜、離喜和俱生喜,最後則讓弟子體悟到超越對立的「自證智」;而得到灌頂的弟子,則有權利觀想自己為本尊、乃至修持經歷四個程度喜悅體悟的瑜伽法門。 補充 灌頂原為古代印度王權加冕的儀式,國師會用四個瓶子裝滿四大海水,倒到王子的頭頂,象徵傳遞王權;此儀式如今在泰皇繼位典禮上仍然保存。 顯教經論就有「灌頂」的用詞,但實際的儀式則出現在密教中:由於密教主要有四大體系,所以四個體系傳授灌頂的方式、灌頂...

無漏

祖師五十事 註釋篇章

無漏,有幾種不同的意思: 無涉煩惱 若某件事情、經驗或體悟的存在與出生,無涉於煩惱的介入,也不會再產生煩惱者,即可稱為無漏。 e.g.因為佈施自身而感到安寧的安樂,可稱為「無漏之安樂」(《修心七要集》),乃至無漏戒、無漏智、無漏道、無漏蘊、無漏定、無漏身、無漏業,都是這一類。 非因緣所構成 (本具) 其存在並不依賴其他因緣條件,或是非因緣所構成,而是「本即存在」、獨自存在,也可稱為無漏。 e.g.:無漏界、無漏性。 資料出處參見 《密法三大典》 《開演如來藏疏.顯明讓炯意趣論》 《四部宗...

瑪當吉

祖師五十事 註釋篇章

瑪當吉即「龍菩提」,是龍樹的弟子他學問通達並親見本尊,證得長壽成就。 相傳直到現時十二、三世紀仍然在世,住在吉祥山中。 這位大師著有《密集曼荼羅儀軌》《五次第論釋》等許多著述。 資料來源:《布頓佛教史》 補充 法王噶瑪巴曾在2014年12月21日傳授度母五尊灌頂時,介紹龍菩提大師: 龍菩提大師,在中國和西藏,都有關於這位大師的傳記,例如在《大唐西域記》中曾記載,玄奘大師當時去南印度時,在森林當中遇到這位年事甚高的大師,玄奘大師還曾跟隨他學習。另外一些文獻也曾提及,有一位曾經到過藏地、翻譯過許多典籍的印度大師善無...

真如

祖師五十事 註釋篇章

 意指「不變的本質」,不同佛法的宗派對於「真如」的定義多有不同。 各宗對「真如」的定義 有部並不將破除人我的「無遮」稱為真如,經部則將破除人我的「無遮」稱為真如;唯識派則認為一切現象的真實本質是「真如」。 如來藏學派則認為,「有為法」都是妄念所生、但無相唯識並不這麼認為。如來藏講真如,包括了「境」與「智」,而無相唯識講的真如指的只有空性。如來藏學派承認「依他起」自空,無相唯識認為「依他起」他空。 在這兩系的思想分界中,《辯中邊論》是一部關鍵的著作:裡面提到三界的一切心心所法,皆是虛幻,比較偏向如來藏的學...

菩薩

祖師五十事 註釋篇章

菩薩,意指立志要成佛的勇士,一般來說,在接受儀式並發起願菩提心後,就是菩薩;菩薩會經過五個階段,直到成佛: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和無學道,見道和修道涵蓋「菩薩十地」。 資料出處參見 《律儀二十頌》 《大寶解脫莊嚴論》

薩惹哈

祖師五十事 註釋篇章

薩惹哈是龍樹的老師,在龍樹七歲時即於那爛陀寺度化他出家,並為其傳授無量壽佛灌頂,令其避過七歲的壽命劫難;並傳授了《密集》為主的許多密續法門予龍樹。 薩惹哈的另一重要法門,是大手印傳承(又稱瑜伽行教法),後經由後代弟子瑪爾巴傳入藏地。 資料出處參見 《布頓佛教史》 《青史》 《紅史》

表相與實相

祖師五十事 註釋篇章

密法主張,身與心都可以分成「表相」與「實相」兩個層次。「表相」意指其看起來的樣子,實相則指其實際的樣貌。「身」表面上是五組平凡的機理(五蘊)所構成,但實際上,這五種機理本來就帶有「覺性」,所以五蘊實際的本質即是「五佛」。「心」表面上是「五種煩惱」為首,種種起伏不定的情緒(五惑)但它們本質上就是智慧,所以是「五智」。更根本來說,「身」是依賴於「心」,所以「身」的「五佛」,實際上遊歷於「心」的本質—法界之上。 (『五蘊本為五佛』、『五惑本為五智』、五佛之大鵬高翔的法界虛空,參照「表相與實相」條。)

除障法

祖師五十事 註釋篇章

為了消除外在魔障的影響,密法行者有一些保護自我的方式 護輪 護輪類似「護身符」,依循經典上的記載,在紙張上繪製特定的圖形與寫下規定的咒語,經由修法與開光,能達成守護的作用,此即「護輪」。 觀視法與忿怒印 密法行者經過無上密的修煉,能夠透過特定的眼神與手勢,來開展影響他人的能力,一般是讓對方癱瘓、禁制或是失神前來。 (護輪、觀視法、忿怒印)

龍樹

祖師五十事 註釋篇章

龍樹的生平  佛滅四百年後,南方貝達壩城有一婆羅門,富有卻苦無子嗣,後在夢中得天神授記,並教他「若能迎請婆羅門百人,供法宴齋食,則可得子嗣。」他依授記行事,果然十月後得一男孩,也就是後來的龍樹。婆羅門請相師看相,相師說:「公子的相雖然很好,但只能活七天。」後相師教他「如能迎請婆羅門百人,供法宴齋食,能活七月;如能迎請比丘百人,供法宴齋食,能活七歲。」婆羅門只好依法照辦。 將到七歲時,婆羅門父母不忍目睹兒子死去,於是命僕役帶著幼小的龍樹外出各地遊歷,並朝見「喀薩巴里(古觀音立像)」。當他們來到以詩學聞名的「吉祥那...